獲選今年十大觀光小城的金門金城鎮,可謂實至名歸,有來過金門觀光旅遊者,一定會驚訝於金城所擁有的文化古蹟竟然這麼多,和台灣本島比起來真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一次到金門觀光旅遊,讓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正好有許多著名的風景區、古蹟遺址都位於金城鎮上,金城鎮算是金門最繁華的區域,縣政府便設立於此,小三通的主要港口─水頭商港也在金城,許多古蹟在金城處處可見,市區裡可以看到櫛比鱗次的樓房,這裡開發歷史悠久,早在唐宋兩代便已發展成頗具規模的聚落,清朝康熙年間,金門總兵陳龍將現今的金城鎮街區設立為政經中心,自此,金城便成為金門島上的首善之區。
金城數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不難從城內處處佈滿古蹟可見端倪,清末民初,遠赴南洋的金城人陸續將資金匯回故鄉,洋樓紛紛從平地建起,為數相當可觀。現今金城鎮上的莒光路、珠浦南路、光前路所包圍的區域,仍可見不少洋樓建築,而城隍廟、老街區、南門小街、奎閣、浯江書院、模範街、靈濟古寺、金門鎮總兵署、邱良功母節孝坊等,則都是金城鎮上歷史悠久、著名的古蹟與景點。
模範街原為明末鄭成功訓練陸軍的內校場,民國十三年,當時的縣商會會長傅錫祺利用匯集的僑資,計畫建設一條融合中西建築特色,並具日本大正風格的「模範街」,隨後並在街口興建熱鬧的「巴剎」(市場),從此模範街昂首走入它的風光歲月。民國五十年前後是模範街最繁榮的顛峰期,當時縣府便駐於後接口的商會。紅磚圓拱堆砌成雄偉的洋樓建築,橫、直街共計三十二棟,街道兩旁皆為二進店屋,第一進為洋樓,第二進為閩南式建築,在有點雜亂的老厝中,看來格外顯得古典雅致,是金門現存最具特色的古老街道。
莒光路一段上的邱良功母節孝坊,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建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是表彰平定倭寇大將邱良功母親貞孝守節的事蹟而立,牌坊是由青斗石與泉州白石雕鑿而成,外型雄偉、雕飾細緻,乃台灣與福建地區現存最為華麗細緻的一座牌坊,相當值得欣賞。一旁的蚵爹老店生意其佳,想必相當好吃,可惜我並未嘗鮮!
金門鎮總兵署,又稱浯江新莊,現列為縣定古蹟,清康熙21年(西元1682)金門總兵陳龍遷治金城,將此改建為總兵署衙,現為台灣與福建碩果僅存的總兵署衙。內部有一堂二房四廳,佔地遼闊,大廳前方兩棵大榕樹,枝幹成蔭,樹齡都超過百年。
金城街上兩家製作鋼刀的老店─金合利與金永利,其中金合利算是金門最具規模的製作鋼刀老店,金門島上幾乎隨處都可以看到它的分店。金合利以八二三砲戰大陸發射的砲彈製刀,所製鋼刀剛中帶韌,不易變形,也不會缺口斷裂,功力火喉,值得信賴。
莒光路一段上的金永利製刀方式與金合利相似,門面看來沒有金合利闊氣,但也算是金城鎮上百年製刀老店,店內成排堆放的砲彈殼相當引人注目,來到金城街上,可以一探究竟。
金城街區其實並不大,但與台灣相較,有更多值得一看的名、特產,令人目不暇及。
◆水頭村是位於金門西南方金城鎮的一個小村落,聚落分為頂界、中界、下界與後界,這裡密佈著不少的閩南大厝與優美的洋樓,其中,得月樓是洋樓的代表性建築,也算是水頭村的地標,這棟建於民國20年的洋樓建築是由水頭長房五樹派下十九世子嗣黃輝煌所建,近年經過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整修後,整個感覺煥然一新。
古時候的金門經常有海盜出沒,水頭村豪華的洋樓建築總會引來海盜覬覦,於是這些洋樓在起造時,都會特別強調防禦性功能,得月樓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建築。從外觀看得月樓,高逾11公尺的槍樓,擁有作為警戒及防衛盜匪之用的碉堡外型,這棟槍樓含地下樓在內,共有四個樓層,有地下坑道與一旁的洋樓相通,防禦功能相當濃厚;碉堡外牆上雕飾與線條,展現古典與優雅的一面,成為來訪遊客注目的焦點。
◆「文台寶塔」位於金門的西南方,金城鎮舊金門城附近,據史料所載,此塔建於明太祖洪武年間,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相傳是江夏侯周德興在建造金門城時,用來作為航海指標之用,當時算是指引金門城方向的航海重要標塔。600餘年前,與文台寶塔同時期興建的寶塔,有位於水頭附近的「茅山塔」與太武山上的「倒影塔」,三塔並稱為「金門三塔」,可惜茅山塔與倒影塔先後毀於地震與軍事用途,雖然後世有重新整建,但唯獨文台寶塔歷經六百年屹立在舊金門城外山巔上,更具獨特價值!
文台寶塔的塔身呈現六角型,採用金門最容易取樣的花岡岩作為材料疊砌而成,塔身下寬上窄,塔頂以矛型收尾,渾厚樸實的外型,散發著優雅古樸的風味!金門人似乎特別喜歡提字,文台寶塔周遭佈滿不少石碑,塔基大石上可見「湖海清平」、「碧海丹心」、「國之金湯」等提字,往濱海區走,附近還可見明朝都督俞大猶所提的「虛江嘯臥」、「砥柱」、「觀海」等石碑群。
爬上寶搭基石後方,看見一家販賣紀念品、飲料與酒釀蛋的小店,女主人說,他們家滷製的高樑酒釀蛋,可是金門第一家,下次來此,可以買來嚐嚐味道!
往石碑群走,在制高點處可以眺望台灣海峽,國軍軍艦一字排開,在大海與藍天襯托下,有如劃過天際般,畫面有點突兀卻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真是很有趣的畫面!
◆金水國小是當年旅居印尼的金門僑民興學建校的典範,金門人到了南洋賺了不少錢,但是到南洋的那批金門人卻大都不識字,不僅在生活上不便利,在商場上也吃了不少悶虧,為了彌補不識字的缺憾,這些金門僑商總是不吝於對自己故鄉的教育事業投注金錢上的貢獻。就因如此,印尼僑商商會在民國16年委由僑商黃獻亮回到水頭村主持建校事宜,經過五年的規劃、起造,終於在民國21年興建完成,並將學校命名為「金水小學」。
二次大戰時,日本佔領過金門,這所學校曾經停辦過,台灣光復後,金水小學在民國39年從私立小學改為公立小學,學校整體面貌並沒多大改變,感覺仍像一所私塾。後來學校因人口外移嚴重,終於在民國75年便廢校,當地學生必須至古城國小就讀,而金水國小遺址旁的新教室則仍收納古城國小幼稚園分班的幾位小朋友,更鮮的是,這所學校不見校門,也看不到操場的遺址,很難想像這曾是一所公立小學。
金水國小的建築格局呈回字型,左右兩側為教室,後落為教師宿舍,中間則為禮堂;牆面結構為磚石,四周磚柱則為稀有的圓柱型。由於當年建校事宜的主持人是旅居印尼的僑商,印尼屬於回教國家,因此金水國小的建築外觀也充滿了阿拉伯味道;例如:正門與側門的亭廊、山牆泥塑裝飾採南洋風格形式展現,正面山牆裝飾有精美雕刻與花草、天使等圖案,增添色彩與民俗文化之美。
正門左側教室現闢為僑鄉文化故事展示,有塑像、古物、詩詞等展示,遊客可以從中一窺旅居南洋的金門僑商當年奮鬥打拼的過往,以及與原鄉間的歷史淵源、情感的展現與刻畫!
◆翟山坑道乃因應八二三砲戰後的兩岸情勢,為保持火砲攻擊中戰鬥力與運補能力皆能持續發揮,於是避開與大陸直接面對的金門北方,選擇在金門島西南方闢建。坑道從民國50年開始挖鑿,直至五年後才完成,號稱是僅次於太武山中央坑道的軍事工程;當時主要功能為提供登陸小艇迴轉、運補、掩蔽等用途,後來由於當地出海口淤沙,加上軍事功能漸漸喪失,因此,國軍於民國75年將其關閉,之後在民國86年由金防部將坑道及附近的腹地均移交給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
金門國家公園接收坑道及附近腹地,將其規劃成頗具規模的戰役紀念展示地,踏入翟山坑道大門,入口處設有解說廣場,標示牌上載明坑道的構造及功能;戶外展示區則陳列功成身退,俗稱「水鴨子」的的海軍登陸運補艦艇,以及四O機砲、二O機砲、四O公厘雙管砲等武器,令人瞻仰當年國軍武器裝備與緬懷戰事的激烈!
坑道的入口外有仿太武山上的─勿忘在莒的題字,乍看之下還蠻像來到太武山,一入坑道,視線忽然變得闃暗,先走一段長約100公尺、寬約6公尺的的坑道,坑道前段右側有之前阿兵哥駐守時留下的宿舍,看來濕氣極重,阿兵哥的辛苦可想而知。一路走去,坑道內瀰漫濕涼的空氣,腳下竟是濕透的水跡;壁上、頂部則隱約可見岩石的鑿痕,連講話都有清楚的回音,充滿肅殺氣息。
走完這段100公尺坑道後,再循階梯而下,呈A字型的配置的水道橫在眼前,水道全長約360公尺、寬11.5公尺、高8公尺,規模比之前走過的坑道還要大;水道沿線闢有棧道式的碼頭,右方棧道跟著水道一直延伸至出海口,接近出海口時,有光線照入水道,清楚可見水道並不深邃,但隱身在坑道岩洞中,卻給人水不見底的錯覺。在光線照射下,隱約可見水中的魚兒相當肥碩,出海口有一鏽蝕的閘門與水泥牆,並夾雜著淤積的海沙,站在這裡勉強可以拍照留念,並緬懷當年國軍作戰的艱困!
◆莒光樓建造於民國41年,至今已經有56年歷史,座落於金門西南方,也即是金城鎮街區的南郊,是一座仿造古代麒麟閣式的三層樓建築,為建築師沈學海所設計,灰色主體,上方閣樓碧瓦朱樑,創造出典雅氣勢,搭配周遭庭園造景,看來氣宇不凡。
歷經50於年的風華,如今的莒光樓略顯老舊,但仍可見建築迷人之處,一樓正廳設有多媒體介紹金門現況,二樓則有傳統廟會迎城隍的圖片介紹,三樓則展示當年金防部司令胡璉將軍的功勳文件。
從三樓外的陽台可以遠眺小金門以及對岸廈門的高樓大廈,在雲霧瀰漫、視線不良的狀況下,廈門的的大廈看來頗有海市蜃樓之感,充滿夢幻。當天來此,陽光很大,但不知怎麼地,往對岸的廈門望,仍留下這幅海市蜃樓景象,這或許就是莒光樓迷人之處。據說,這裡也是欣賞落日餘暉的好地點,從閣樓外眺望浯江溪外海濤,金光與水色氤氳交織,構成一幅迷人景象,可惜我來去匆匆,無法在黃昏時分駐足觀賞,將更夢幻美麗的景致一覽無遺!
延伸閱讀:
1.湛藍天空下的古洋樓─水頭「得月樓」
2.金門國家二級古蹟─文台寶塔
3.高坑牛肉店─牛肉干、全牛大餐
4.僑商辦學的典範─金水國小
5.中山紀念林‧金門國家公園乳山遊客中心
6.與海相通的軍事工事‧翟山坑道
7.金門最高峰─太武山風景區
8.大名鼎鼎─莒光樓風景區
9.金門的金雞母─金酒公司(金寧廠)
10.酸痛好藥材‧金門「一條根」
11.平坦、悠閒、景點多─金門的自行車道
歡迎按圖後再按「讚」,加入我的粉絲團!
讓更多人看到,有登入會員的朋友請按下方推薦欄下的「推」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