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南,很高興除了體驗兩家相當舒適的飯店,遊歷赫赫有名的古蹟、大學城之外,最欣喜的莫過於搭竹筏暢遊四草綠色隧道,另外特別值得介紹的,便是走訪安平樹屋與英商德記洋行舊址。

分享的喜悅在於受到大家的肯定與支持,為此,能夠把台灣之美介紹給大家,又能受到大家喜愛,是件美好的事。

安平樹屋與英商德記洋行雖然分屬兩個不同地址,但這兩個地方就比鄰而立,購買一張票(全票50元)進入,便可以同時看到樹屋與德記洋行。而要找這個點也不難找,只要開車往安平古堡方向,循指標便很容易找到。這裡離安平古堡大概只有800公尺左右距離。



老榕樹攀附其他物體生根成長的畫面雖不少見,但生平看過這麼大區域範圍榕樹攀附生根的壯觀景象,倒是頭一回!

安平樹屋現址最初為德記洋行的倉庫,日治初期作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當時由台南一帶沿海鹽田運來的鹽包都推放在這座倉庫裡。光復後,這座倉庫改為台鹽倉庫,曾一度荒廢任由榕樹寄生,經過半個世紀,形成如今特有的屋樹共生奇景。

安平樹屋奇特景觀,有段時間曾引發藝術家們的關注,在經費的支援下一度進駐其間。後因活動終止,樹屋再度閒置,直到被劃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於2004年底重新整修,增闢便利遊客穿梭其間的木棧道,一氣呵成後,形成全台特殊的地景建築,也吸引更多遊客可以貼近欣賞罕見景觀。
 





搭上木棧道,遊客參觀動線便利許多,讓人可以貼身接近這些老榕樹,觀察植物生命的奧秘現象。









倉庫的屋瓦幾乎都已塌落,唯獨磚牆還在,讓後人可以隱約可以看到當年倉庫的原貌。如今,這棟連棟的倉庫似乎已成了榕樹的家。





當年堆積鹽包的輪胎墊圈因未移走,經過歲月累積,受到老榕樹氣根攀附盤生,呈現大自然「靜」與「動」之間的角力,也留下這幅歲月的痕跡。





有階梯可以爬上高處欣賞這難得一見的景象,更增加震撼感。



老榕樹氣根自然地從損壞的屋頂垂下攀附生根,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的有趣景象。









原英商德記洋行創建於清同治6年(1867年),大多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光緒21年(1895年)臺灣割讓日本以後,日本政府取消鴉片、樟腦大宗貨物交易權,改為專賣,洋行的貿易量因此銳減,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影響船舶載卸,洋行紛紛關閉,僅德記洋行仍繼續營業。



1911年安平的洋行全數關閉後,日本人將德記洋行改為鹽業會社,二次世界大戰後,再改為臺南鹽場辦公廳舍,民國68年,台南市政府將德記洋行收回並整修,做為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現存外牆以白灰粉飾,左右空地種植草皮花樹,環境清爽乾淨,更襯托建築之美。



德記洋行與先後建立的怡記、和記、東興、唻記,合稱安平五大洋行,洋行建築多數採西方建築形式建成,因此視覺上與台灣傳統閩南式建築迴異,在台灣保存不多。

德記洋行是棟二層樓建築,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當年的一樓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東西南三面均圍繞拱廊,二樓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簡單卻充滿建築美。







迴廊的感覺有點像台灣一些老街的建築形式,尤其是拱型外觀。



一般而言,西方人在台灣所建之房舍中,大都會採拱廊模式,以避雨水及日曬,因而拱圈成為建築上主要呈現方式。



紅地磚幾乎是當年同一時期的建築材料,許多古蹟廟宇也都鋪這樣的地磚。



內部空間放置許多蠟像供遊客參觀,但標明展示館不可拍照,因此不方便留下太多館內相片。




  (本文2011.10.8刊載雅虎奇摩首頁─吃喝玩樂版)


發現台灣之美、詳實內容、平易近人筆觸,歡迎訂購我的新書!
 Clare的生活品味
博客來:按此       金石堂:按此       誠品:按此


★安平樹屋
台南市安北路194號
電話:06-3913901

★英商德記商行
台南市古堡街108號
電話:06-3913901

讓更多人看到,有登入會員的朋友請按下方的「」,並留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lare 的頭像
    Clare

    Clare的生活品味(台灣旅遊)

    Cl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