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小時候托南部的妹妹照顧時,當時每個禮拜搭國光客運從台北南下時,客運車中途都會開到西螺休息,但從來沒有機會走訪這個小鎮。小鎮上的延平老街、東市場就在丸莊醬油觀光工廠旁,這次終於有機會可以親臨走訪這條沒落將近半個世紀的老街。
西螺的發展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間,日治時期,西螺街(延平路永安、中和里路段)得利於緊鄰濁水溪渡船頭,交通運輸便利,所以農產、加工等商業行為更為顯著,成為台灣中部地區南北雜貨重要的交易場所,街頭附近的店家與東市場成為商業活動最頻繁的黃金地段。延平老街約建於日治昭和12 年前後,大約在西元1930-1945年間。建築形式自由無一致性,大部份為現代主義建築,簡約線條型態(如金玉成鐘樓、齒科),少數為仿巴洛克樣式(如裳屋、泉成醬油) ;斜瓦屋頂,95%有陽臺,門窗為木造幾何圖型窗櫺。建築材料95%以上立面外牆為洗石子,磚造砌成的建築體,樓層多為木造結構。 其中,95%為二樓,5%三樓及一樓平房。早期農業社會時,農產品加工多由內眷或僱請之長工在家中完成,所以,狹長的建築中,常設有工作間。西螺狹長型的二三層洋樓建築中, 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商工住」三者合一的家族社會生活空間。
老街前半段有一處「東市場」,前幾年老街整建,市場曾面臨被拆除的命運,但社區居民以及當地文史團體為保存在地文化,先是協助老街上多間店面整修,再加上東市場改建,現在定位為「悠遊‧慢活人文生活圈」。今日的東市場是民眾休憩、小型戶外展演的文化場所,販賣區則是西螺地區特產文化的新市集。東市場早期為雲林縣南北雜貨交易的重要樞紐市集、西螺延平路商業活動重地,其內部建築形式類似日本東京造街時期的「牌樓厝」建築,為西螺地區產業歷史發展之活見證。此外,東市場為美援時期建造西螺大橋所剩餘建料搭建而成,其為見證日治時期至光復後西螺地區與延平歷史街區空間發展之重要文化遺產。
東市場周遭有兩家小吃特別有名,除了連琴碗果之外,就是三角大水餃。當天所吃到的碗粿並不是連琴碗粿,而是位於東市場旁的一間小小的攤子自己製作的碗粿,我覺得口感還不錯,很道地、傳統的南部碗粿,純白米漿蒸成,沒多調味,食用時放入菜圃、淋上醬汁,就是這麼簡單。
位於東市場旁的三角大水餃則是當地相當著名的小吃店,第一次看到每顆水餃的價錢20元時,讓我嚇了一跳,我應該叫幾顆水餃才恰當?
原來這裡的水餃不是一般水煮的水餃,而是用蒸的方式,外層包覆著像似地瓜粉(或太白粉)的外皮,內餡為瘦肉、筍丁,口感就和肉丸一模一樣,只是取名為水餃,讓食客多了好奇心!
小吃店不只有賣三角大水餃,各式麵類、小菜均有,南部人的售價,好吃又便宜!這裡不只是賣小吃,也成為觀光景點,很多來西螺的遊客,一定會來這裡朝聖!
一旁已經關閉、結束營業的西螺大戲院建築還沒拆除,可以追憶這裡的繁榮,讓這個小鎮多了思古幽情!
延伸閱讀:
2013我的最新旅遊書,歡迎訂購!
博客來網路書店訂書:按此
金石堂網路書店訂書:按此
誠品網路書店訂書:按此
PChome 24h書店:按此
全台灣各大實體書店(金石堂、金玉堂、墊腳石、台北重慶南路各書局等)均有發售。
本人2012年最新旅遊書,歡迎訂購!
博客來:按此 金石堂:按此 誠品:按此
本人2011下半年出版的兩本旅遊書,歡迎大家訂購參考!
博客來訂購:按此 金石堂訂購: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