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在台北市展出的時候,想必有許多朋友已經來過這裡好多次,但是應該也有許多人和我一樣,是在台北花博謝幕之後,才陸續參觀這些花博期間遺留下來的場館或園區。其實,花博過後,這些地方人潮少了,景色依舊,假日或平日來此一遊,不會感到擁擠難堪,更有閒情逸致好好欣賞這裡的景色和一草一幕。
靠近民族東路雙城街口的「舞蝶館」是一座開放式的表演場,擁有不少座位區,這座建築的鋼構屋頂就像蝴蝶的翅膀般極具美感!在這裡看或聽一場表演,非常有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美術公園區擁有寬廣的空間,幾年栽植的樹木漸漸茁壯、長高,清晨總是有許多當地居民來這裡運動,假日來這裡騎車的遊客也不少。
園區裡的原住民風味館展售不少原住民手工藝作品、文創商品,值得選購。
戶外區還有原住民各族的建築模型,讓遊客對台灣原住民文化有深一層認識。
花博園區和台北市立美術館比鄰,來逛花博園區,免不了要來這裡走走。美術館和圓山動物園應該是很多年長一輩的共同回憶。
每一段時間有不同的展覽,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總是推陳出新,民眾享受便宜的入場參觀費,卻總是可以欣賞到夠水準的展覽。
美術館旁還有一棟很英式的建築,命名為「台北故事館」,台北故事館是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於1913起造完成,作為當時招待台灣仕紳、國外茶商的聚會場所。1987年這棟建築交由台北市立美術館管理,1998年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2000年開始進行古蹟修復。2003年由陳國慈女士認養並贊助成立「台北故事館」。
台北故事館為仿英國都鐸時期半木構造建築,是台灣百年前罕見的建築形式。一樓為磚造,入口處門柱為愛奧尼克式。二樓為木結構,利用曲線、垂直、水平的木條構成二樓牆外樹枝狀優美的壁面。二樓前陽台上方的塔樓鑲嵌著綠、黃、紅三色的彩繪玻璃。室內有著造型幽美的壁爐兩座,以及大量流行於二十世紀出,富含大自然、花草圖案的新藝術風格凸花磁磚和吊燈。
離開美術館,從中山北路往南走,會經過美術館旁的台灣精品館,喜歡精品的遊客不妨入館探探。
美術公園區外的中山北路,種植許多「楓香」樹,綠樹成蔭,看來美不勝收,這段路是傍晚散步的好地方。
離開花博美術公園區這一塊區域,再前往花博新生公園區,同樣是綠油油一片,這裡的樹木更為高大。
新生公園區內,除了新生棒球場外,也設立了好幾處花博展示館,包括:夢想館、天使生活館、未來館等。
這裡的建築注入了許多綠建築的概念,是相當棒的一處展示場館。
花博新生公園區濱江街對面,就是台北市著名的「林安泰古厝」。
林安泰古厝的由來是清乾隆19年(1754)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遷居台灣,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在艋舺開設「榮泰行」,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於清乾隆48年至50年(1783-1785),清道光2年至3年(1822-1823)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是台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厝之一。
林安泰古厝是一棟非常精緻的二進五間起四合院古宅,民國67年,林安泰古厝因未被列入古蹟且正好位於敦化南路拓寬用地範圍內,遭到拆除的命運,後來在專家學者的建議與奔走下成立遷建計畫,方得以移至現址保存下來。
民國89年5月,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規劃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並對外開放參觀。民國98年配合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活動,成為展館並擴建「花茶殿閩式庭園」。民國100年繼續以「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開放民眾參觀,成為台北市區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延伸閱讀:
1.【台北】冬日裡的逸仙公園
2.【台北公館】寶藏巖歷史聚落─回憶眷村老味道
3.【陽明山餐廳】元山水蜜桃農園餐廳─假日上陽明山用餐第一選擇
4.【陽明山餐廳】竹子湖「發現生活園藝」用餐、海芋大道走走
5.【台北公館】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農作與手創物
6.【台北東門】再推!永康街排隊美食
7.【台北捷運信義線】東門站─永康街周遭排隊美食
8.【台北捷運信義線】大安森林公園站─休閒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