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認知裡,若非住在新莊的在地人,應該極少人知道新莊也有老街吧?連我這個走遍大台北地區無數老街的部落客,在這之前,印象裡亦不曾浮現過新莊有老街的影像!

沒錯!新莊真的有老街,而且新莊老街的發展歷史約長達300年之久,只是老街上較具傳統特色的古厝皆已凋零,和大溪、三峽老街相較,如今要在新莊老街找到一棟古老宏偉的建築物,已是件困難的事了!然而新莊的發展歷史,卻與大溪、三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位於大漢溪上的河運城市,早年都靠著繁榮的河運而繁華發跡!

新莊老街就位在今日新莊市的新莊路上,主要精華區大約在中正路上新莊捷運站後方,以《老順香餅舖》為中心,各橫跨新莊路約300公尺,等於這段精華區約有600公尺長,這在全台老街當中,算是相當長的一條老街。老街上古廟、褪去風華的老厝、舊巷與現代建築雜置,店鋪櫛比鱗次,雖然老店鋪所剩不多,但在這條600公尺的老街精華區內,卻有著四棟廟宇被列為國家級古蹟,數量之多且密集,全台獨一無二!狹長的老街一路用朝聖的目光來欣賞,走來真會令人逛到腿軟!

我從景美出發,過秀朗大橋直走接上64號快速道路,下大漢橋往新莊,下橋之後左迴轉抵達中正路右轉,沿著這條舊省道走,沿途盡是車流與人潮。第一次發現新莊中正路如此的擁擠,一路目巡許久,卻找不著停車位,而且老街周遭大都是單行道,馬路稍嫌狹窄,路邊都被劃上紅線,繞行了約20分鐘,終於發現中正路新莊市公所對面巷子裡有一個《新中停車場》標誌,於是便開了進去。這是一個公立停車場,每小時台幣20元,還可以刷悠遊卡,真是方便極了!而從停車場出口走出戶外,正好接上景德路(單行道)旁的新莊路278巷,這條巷正是通往新莊路老街的挑水巷,因此,今天的新莊老街之旅便從挑水巷揭開了序幕!



新莊老街被當地人稱為「廟街」,主要原因是這條街上的廟宇特別多,而且幾乎都是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廟。挑水巷指的是新莊路278巷的狹小巷道,連接新莊路(老街)與景德路(後村圳),在自來水尚未普及前,後村圳是新莊老街居民飲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當時曾有段時間盛行賣水的行業,有三名挑夫專門藉由這條巷道挑水賣給新莊老街上的居民,挑水巷因此得名。如今這條巷道不僅是連接新莊路與景德路的通道,更是提供遊客觀察新莊老街住屋深度的難得景點。



新莊老街屬於東西狹長型,必須靠隘門管制街區安全出入,古時隘門約有七處,目前只剩挑水巷底,景德路入口可見遺跡。









穿越隘門、挑水巷,可以迅速來到新莊路老街,筆直狹長的街道,兩旁佈滿了商家,食、衣、住、行,各式各樣的店面應有盡有,只是狹長的老街在白天裡並沒管制車輛出入,因此仍可見摩托車、自用車滿街跑,逛街的遊客得要特別留神。





老街上的武聖廟(新莊路340號)與慈佑宮(新莊路208號)之間這一段,算是新莊老街的核心精華區。大約二百公尺長街道,昔日有「五十六坎」之稱,當時曾有五十六間店鋪設立於此,街道商店密集,顯現當年的繁華景象。所在位置靠近當時的新莊港及慈佑宮,信仰中心加上地利之便,新莊老街的形成便從這裡開始。





林泉成古厝(新莊路405號)算是新莊老街中唯一保存比較完整的一棟古厝,目前還有後代子孫居住其間。這棟古厝約建造於大正9年(西元1920年),由於當時市區改正而興建,外觀屬於閩南式屋身,但已擁有鋼筋水泥結構,立面山牆有巴洛克裝飾,山頭題有「十德堂」三個字,一、二樓之間有橫帶裝飾,中間區域題有「林泉成」字樣;一樓的拱形開口處是用拱心石當裝飾,廊柱的柱頭及柱底都有一些幾何線條裝飾。從整棟建築物來觀察,雖不能與大溪、三峽老街的精緻的立面山牆、雕飾相較,但也算是當時新莊老街上一棟頗具特色的古厝。

















老街兩側的巷道,除了「挑水巷」外,「米市巷」與「戲館巷」算是相當具有特色的小巷。儘管隨著時代變遷,挑水、戲館、米市的景象均已消失殆盡,如今僅空留巷名而已,但在這些小巷裡殘留的絲絲遺跡,仍能勾起後代居民與遊客對於老街面貌的回憶或想像空間。 

米市巷位於老街新莊路387巷,古時在挑水巷至武聖廟之間的新莊老街開有為數眾多的米店、米舖,因此大家都稱這一段老街為米市街。這一條米市街當時可以直通新莊港碼頭,台灣北部的稻米、穀糧都可從這裏轉運,因此當時許多佃農都會挑稻米到這條巷子零售,於是巷子又被稱為「米市巷」。走入米市巷盡頭,會發現一棟類似民宅的二層樓紅磚建築,一樓大門上標示著福德祠,二樓大門上則標示潮江寺,二樓供奉主神觀音佛祖,一樓則供奉福德正神,相當有意思。









戲館巷位於新莊路359巷,清朝時,新莊是北台灣政經中心,加上當時各地節慶頻繁,廟會活動旺盛,因此戲曲業成長快速,門號甚多,如布袋戲的「錦上花樓」、「錦花樓」、「小西園」、「小世界」和「小花園」,以及北管的「俊賢堂」、「新樂園」、南管的「聚賢堂」等均曾進駐於此。此外,這裡也曾住了很多教唱戲曲的師傅─曲仙,使得學戲曲的人們都聚集於此教、學,整條巷子成了當時台灣北部地區的娛樂研習中心,有如台灣的好萊塢般,於是被稱為「戲館巷」。





除了老巷外,新莊老街上更擁有為數不少的老店,包括了:鞋店、皮包店、服飾店、銀樓、麵攤、麵包店、餅店、油行、打鐵店、豆干店、南北雜貨店…等,可謂應有盡有,其中並有不少少見、美味的小吃、美食。











位於新莊路414號的「日日用打鐵店」,承襲自民國二年王金磚設立的「今日用打鐵店」,至今已經將近百年歷史,目前傳至第三代。新莊在清朝時期為台灣北部地區主要稻米生產區,對於農器需求甚殷,因此農具製造業相當發達,原本在老街上有多家打鐵店,後因工商業發達、人口增多,務農人口與農地面積漸趨萎縮,加上打鐵工作特別辛勞費力,眾多不利因素,讓當地的打鐵店紛紛走入歷史。目前老街上,僅「日日用打鐵店」碩果僅存。而隨當地農業漸漸沒落,日日用的產品也由農具的生產改為家庭日用的刀類、建築用具及工廠專用 工具加工為主,可謂順應時代潮流產物。



在日日用打鐵店隔壁的「尤協豐」烘豆干(新莊路416號),也是一家超過百年歷史的豆腐、豆漿、豆干老店,從清朝同治年間創立,創始人是現在兄弟經營者的祖母。「尤協豐」豆腐、豆干製作過程完全遵循古法,純手工製作,特色產品又稱烘豆干,也稱碳烤豆干。其內容將清郁的炭香和略帶鹹味的黃豆結合在一起,入口香醇美味,令人食指大動。目前工廠兼店家白天賣白豆干及豆漿,晚上六點至六點半左右賣豆腐,七點至十點則賣碳烤大豆乾及油豆腐。

















回頭走,該是吃午餐時刻,我來到位於武聖廟旁的「林記香菇赤肉羹」(新莊路334號),這是新莊老街裡傳承三代的美味小吃,店面看來有點舊、有些小,但是在假日裡,客人卻絡繹不絕。為了品嚐這難得吃到的美味,我特別點了一碗香菇肉羹麵及一碗香菇肉羹,嚐一口後,果然肉羹相當鮮美滑嫩,油麵條吃來順口,加了烏醋的湯頭喝來更是美味!閒聊中,老闆表示,他們的肉羹都是親自挑選的優質豬肉,雖然一天的需求數量相當多,但他堅持用手工切製,在肉上裹上蕃薯粉下鍋煮熟,加上香菇、筍絲,再用太白粉勾芡,其中的火喉拿捏,可是經驗累積的功力,所以肉羹吃來新鮮味美,佐以配料及味美湯頭,真是人間美味,值得品嚐!











位於新莊老街(新莊路341號),有著百年歷史的老順香餅舖,目前已經傳至第四代,主人王明朝堅持手工製餅,延續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作法,並且為傳承古早味,不偷工減料,亦不隨著時代而輕易改變作法或開發新商品,多年來靠著好口碑打響知名度,加上西方麵包─「貝果」的出現,讓店內和「貝果」外型極為相似的「鹹光餅」一夕成名,名氣甚至傳至國外,店內訂單更加源源不絕。其實店內一些傳統餅乾,尤其是我太太最愛吃的「糕仔餅」,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經常吃的這種「糕仔」。來到這家店,忍不住掏出腰包,狠狠的買幾包回家!







比較靠近新莊老街頭、廣福宮附近的這家「翁裕美商行」(新莊路130號)則是一家製作麥芽糖的老店,從光緒26年(西元1900年)創立至今,已經超過一百年,堅持手工製作麥芽糖原料及成品,也是新莊目前碩果僅存的二家麥芽糖廠之一,店家除了傳承百年麥芽糖製作技術外,還保藏有百年麥芽糖製作器具。





來新莊老街不能不看看這裡的國家級古蹟─寺廟,光老街所在新莊路上就擁有三棟國家級古蹟,如果再加上老街附近的文昌祠,總共便有四棟國家古蹟分佈在這不到600公尺左右的方圍內,在台灣本島同一條街上算是少見的規模。

武聖廟位於新莊路340號,俗稱關帝廟,創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西元1760年),由汀州貢生胡焯猷於新庄米市所倡。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新莊發生漳泉械鬥,武聖廟亦無法幸免於難,毀於大火之中。武聖廟被毀九年後,直到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進行重修工程,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才告完成。民國34年台灣光復,武聖廟進行第三度的修建,直至民國68年曾再進行過一次整修。

武聖廟雖經多次重修,卻仍保留下不少重要碑匾與古物。包括: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重修時之捐獻碑、同年新莊縣丞郭志緯所撰之重修與置產二木碑文;另有「萬古精忠」匾,傳說是沈葆楨所書,以及朱文公筆蹟壁書「忠孝」、「節義」。在古物方面,有神位數座、大型古算盤及傳說中的五百年古銅淨香爐…等,即因如此,武聖廟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所在位置屬於較熱鬧的繁華街區,信徒眾多。









另一間位於新莊路218號的慈佑宮則是新莊最古老的廟宇,創建於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俗稱新莊媽祖廟,由於河運便捷,新莊為清初臺北盆地政經、文化中心,慈佑宮因而成為盆地內最早的信仰中心之一。

慈佑宮原稱「天后宮」,後於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重建,方改稱「慈佑宮」,與淡水河(大漢溪)渡頭關係極為密切。

慈佑宮是一座三開間四進五院落的廟宇建築,主要三殿包括:正殿供奉天上聖母(媽祖),後殿供奉觀音佛祖,開山殿供奉歷代祖師牌位,廟內仍保留不少文物,但因該廟香火鼎盛、信徒眾多,有多餘經費重修整建,因此在歷年整修中,可惜有許多文物未能保留,故今日只能屈就於國家三級古蹟。



















位於新莊路150號的廣福宮又稱「三山國王廟」,創建於乾隆四十五年(西元1780年),以「三山國王」為主神,屬廣東潮州籍人的守護神。三山指的是廣東潮洲境內的三座山─明山、巾山、獨山。據說,南宋末年,宋朝皇帝曾躲避元兵追擊而逃至潮洲,當地三座山化為神兵擊退元兵,使宋帝倖免於難,宋帝因此詔封三座山為「三山國王」,從此受到當地百姓的敬祀。當時潮州人要移民台灣時,都會帶著三山國王廟的「爐香」做為護身之用,等到安全抵達台灣後,直覺是受「三山國王」保佑,待有經濟能力時便想建廟供奉,因此三山國王的信仰就在台灣各地傳佈開來。 

廣福宮並不是新莊最古老的寺廟,卻是新莊唯一的國家二級古蹟,原因在於這座廟乃老街區四大古廟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廟,然而,其中卻隱藏一段令人鼻酸的歷史。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新莊的閩粵移民發生械鬥,粵籍移民落敗後遷往桃竹地區,廣福宮的香火隨之沒落,寺廟經費亦嚴重短絀,因此歷年整修及重修的次數較少,也讓廣福宮得以保存更多創建時的原貌,目前廟內仍保有珍貴石碑。

台灣的國家二級古蹟不多,大都分佈在北部淡水一帶,新莊廣福宮能被列為二級古蹟實屬不易。廣福宮在光緒八年(西元1882年),毀於大火肆虐,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新竹仕紳陳朝綱招募潮屬九縣客民重建,至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因部分腐朽,由鄭福仁勸募重修,而成今日面貌。 走進廟內,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仔細端詳,仍隱約可見廟宇石柱、石塊地板、雕飾等散發的歷史痕跡,是一間相當值得探訪的古廟宇。

















看完了這一篇,您對新莊老街應該有新的認識吧?令你感到很驚訝吧?原來新莊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古老的廟宇,還有老街上的美味、傳統老店。未來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成立新北市,這些豐富的人文古蹟,都將是新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我們將可以從中瞭解、見證新北市過往的繁華歷史,與曾經走過的悠久歲月!


(本文2010.12.13刊載yahoo首頁「吃喝玩樂」版精選連結)


延伸閱讀:Clare撰寫的新北市傳統老街
1.深坑老街
2.三峽老街
3.金山老街
4.石碇老街
5.坪林老街
6.鶯歌老街
7.十分老街
8.平溪老街
9.九份老街


 讓更多人看到,有登入會員的朋友請按下方推薦欄下的「推」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l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7) 人氣()